莱芜大葱甲天下,药食同源济苍生。莱芜大葱好,有口皆碑。《大葱赋》云:“观乎莱芜名邑,实乃物华天宝,鲁中福地,誉称‘大葱之乡’。水通汶河之源,山接泰岳之脉;人秉儒教之德,气有齐鲁之昂。”
如果你足够了解中国大葱出口的情况,就一定会知道在山东中部有这样一个小城,它是“中国大葱之乡”,我们叫它“莱芜”。
莱芜市地处齐鲁腹地,享有“中国大葱之乡”的美誉,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葱主产区,莱芜人有“户均一吨葱”的说法。这里的大葱吸吮泰山之灵气,汲取汶水之精华,促成了独有的优良品质,成为历代贡品、葱中珍品、营养佳品、重要的出口商品。莱芜大葱,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调味、作料,而且是举世公认的开胃健身养生保健良药,与人们的饮食健康、延年益寿密切相关。具有“主生发,御百邪,助阳气,散一身寒湿,解百毒,止呕吐”等功效。
今天,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小城,探究大葱之乡落户此地的历史、自然、人文原因,而后知道这些都并非偶然;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,何者?水土不同异也。正所谓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。更深入调查研究就会明白,莱芜种出的葱,为什么能走出国门,占据出口大份额。
种葱历史源远流长,久负盛名,是葱文化发源地
莱芜大葱种植历史悠久,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早在春秋时代的《论语·乡党》中就记载了孔子生平“不撤葱食”。到汉代,就有人大量种葱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写道“若千亩卮茜,千畦葱韭,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”,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人种了一千畦葱,其富裕程度可以与当时的千户侯相比。根据《莱芜县志》的记载,自清光绪甲午年始,莱芜大葱已作为贡品进贡给王公贵族。宣统年间,莱芜把大葱列入纳税科目。当时莱芜境内就已经种植大葱2000亩,亩产1000斤,主要依靠“担挑牲畜驮或小车装运”到济南、天津等地销售。
莱芜大葱是全国名贵产品和中国蔬菜优良品种,曾连续五届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。1997年8月被命名为“中国大葱之乡”,2003年获国家原产地标志注册保护,200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专供产品。2011年评为“到山东不可不买的100种旅游产品”榜首。莱芜大葱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品牌,已获得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,常年种植面积20万亩,总产50万吨,户均一吨多,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葱生产、加工、出口基地,是当地最重要的支柱产业,并以其独特的“基础优势、产业优势、科研优势、贮藏优势、品牌优势”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。
截至2015年,以大葱为主的出口、加工、流通企业发展到244家,年加工能力80万吨。其中,市重点龙头企业104家,省重点龙头企业20家,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,已开发10大系列80余种产品,葱制品率达到了30%以上,年出口大葱及制成品30万吨。“莱芜大葱”已成为真正的“小作物大产业”,成为莱芜的一张名片。现如今,人们一提到大葱就会想到莱芜,一提到莱芜就能想到这里的大葱是最好的,未来目标是实现“世界大葱看中国,中国大葱看莱芜”!
无可比拟的优良品种
早在建国初期,中国农科院就把“莱芜大葱”编入了《中国蔬菜优良品种》一书(农业出版社,1959年3月版)。莱芜大葱按其块的形态可分成片葱和大葱两种,莱芜片葱又名莱芜小葱,根茎黄皮、黄肉,葱球数较多,排列紧密,节间短而密,葱球上部鳞片呈淡红色。根茎肉质细嫩,辣味较强,辛香味浓,纤维少,含水量低,品质优良,耐贮,耐运,丰产性好,一般单株葱块重500克左右,重者可达1000克以上。实行双膜、秋延迟保护栽培的亩产达5000公斤以上。一般亩产1500-2000公斤,高者可达3000-3500公斤。
莱芜大葱素以块大皮薄、色泽鲜亮、丝少肉细、辣浓味美、营养丰富、耐贮藏等优良特性而著称。富含胡萝卜素、维生素c20、钙、铁、葱油酚等多种营养元素和维持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药用养分。莱芜大葱所含的粗纤维素、挥发油、维生素及硒等营养成分,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葱品种。由于其含水量低,极耐贮存和远途运输。
莱芜大葱历经千年的驯化栽培,品种优选,每年自留葱种提纯复壮、优中选优,保证了种子的纯度和良好的遗传性状,形成了独特的优良品质和种性。
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与作物生长期完美匹配的“气候”
如果说每座城市都有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,那么属于莱芜市的文化就是大葱文化。这里的土壤、气候,仿佛就是为大葱而生的,出产的葱,既外形好看又质量上乘,堪称大葱秀外慧中的典范。莱芜为全省海拔最高的城市,平均海拔190.3米。大葱怕涝,海拔高地下水位低,不易发生涝灾,这是明显的区域优势。
莱芜为暖温带大陆性半温润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12.5℃,6月份最高,月平均26.0℃,1月份最低,月平均-3.3℃,无霜期191天,年平均降雨量760.9mm,年光照时数为2629.2小时。冷暖适宜,四季分明,无霜期长,光照充足,热资源较为丰富,光、热、水资源时序变化与作物生长期匹配良好,且雨热同期,无严重旱、涝、冻、雹等自然灾害,特别是9-10月份,秋高气爽,光照充足,昼夜温差大,正是大葱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,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大葱产品的生长发育,因而产量高,品质好。
三面环山的“簸箕地形”,一张高产的温床土壤
莱芜北、东、南三面环山,中部为低缓起伏的平原,西部开阔,整个地形很像一个向西倾斜的大簸箕。地表面积中,山地占59.89%,丘陵占20.34%,平原占19.77%。山头三千河西流,平地尽沃土。群山环抱和源头活水冲积形成的平原小盆地,最适宜种植大葱。
莱芜大葱主产区高庄、牛泉、杨庄、寨里、大王庄、羊里、雪野、苗山等镇(街道),为平原地区和长埠岭及丘陵地带,成土母质多为石灰岩风化的坡积、洪积物,土层深厚,剖面发育完全,熟化度高。这种土壤表层沙粘适中,土质疏松,耕性、透气性良好,有利于作物幼苗生长及根系发育。土壤下层保水保肥性好,营养充足,富含各种微量元素,使得大葱生长后期根茎膨大快而充实,因而产量高,品质好。
逆流之河,造就天然“好水”
如果说每一座老城都有一条赋予城市生命的“母亲河”的话,莱芜的“母亲河”,毫无疑问是大汶河。莱芜东高西低的特殊地理,造就了我国最大的倒流河景观:大汶河自东向西倒流,横贯市境,最后汇入东平湖。
大汶河支流众多,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有120多条,其中的浯汶河、牟汶河、嬴汶河、北汶河、柴汶河被统称为“五汶”。“五汶”中,除柴汶河在泰安境内外,其余四汶都在莱芜境内。独特的走向,使莱芜大葱生产地处于灌溉用水的上游源头,河水清流澈、甘甜无污染且富含矿物质,对莱芜大葱产品的优良品质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。
天然“地窖”,贮存无忧
大葱贮存需要特殊环境条件,一般大葱最好12℃恒温、90%的空气湿度,恒温高湿适宜长期保存,超过15℃就会发芽。而莱芜市海拔高,地下水位较低,为大葱提供了天然贮存条件。地窖可以到地下六七米深而没有水,这个深度恰好是12℃恒温和高湿条件,大葱在这样的地窖里储存3到5年不会变坏。
莱芜大葱传统的贮存方法以挖葱井、打山洞为主。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待价出售,调节淡旺季。价格好时卖、不好时储存,规避市场风险。这在其他大葱主产区是很难做到的,可谓上苍眷顾,得天独厚。由此,使得莱芜地区可以常年种植大葱,价格好时自己有葱种,可不计种子成本尽量多种;价格不好则只储存,待价回升销售,少种保留葱种,确保了在繁殖过程中优中选优,实现了保纯复壮和世代优胜劣汰,形成独特优质品种。
智慧葱农,层出不穷
勤劳智慧的莱芜人民,世世代代地谱写着大葱产业的美丽篇章。这里藏龙卧虎。不仅有大葱大王,更有传承大葱手工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。
莱芜葱农在悠久的种植历史中,积累了丰富的高产优质栽培经验。外地纷纷到莱芜引进优良品种,并聘请种葱技术员。在新中国成立后,朝鲜、巴基斯坦等国家及国内10几个省市、自治区都慕名前来引种。北自黑龙江,南到子凌滩,西到新疆、青海,甚至连“杨仆之葱”也来引种,聘请种葱技术员。这在战国末年吕不韦写的《吕氏春秋》中有“和之葱者,有杨仆之葱”的记载。如今,莱芜人民已将小作物做成了大产业,围绕莱芜大葱,已经开发出10大系列80余种产品,远销欧美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。
永不止步的开拓创新
自2003年以来,莱芜市就制定了大葱产业化发展规划扶持发展,开展大葱基地标准化种植、品牌认证、龙头企业深加工、种质资源收集保护、脱毒快繁、良种培育、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研究、科研新成果的示范推广。
目前,大葱种质资源圃已累计引进种质120种190个引种号,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大葱种质资源基地和一流的农业旅游观光园。集成创新了大葱双膜一网、绿色防控、土壤熏蒸消毒、光营养综合调控、秋延迟、大型葱窖储存保鲜等、优质、高产栽培关键技术。制定颁布了国标、地标的大葱生产技术规范,完成了与国际接轨、可操作性强的《大葱生产技术规范》(gb/z26584-2011)国家标准,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技术标准体系,为主打“莱芜葱,保健康”的品牌魅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新成立的葱葱蒜院士工作站、大葱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大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12家科研机构,已开发出“食、药、卫、健”系列产品,莱芜大葱在国际市场拥有无可争辩的话语权,价格独领风骚,其“寿司葱片”占国际市场份额70%以上。
如今,莱芜大葱已实现了大葱产业从“一枝独秀”到“满园争春”的发展格局。这一切,在《大葱赋》有最贴切的赞誉:植物黄金嬴牟栽,养颜养气养生材。人间自有灵丹药,何累神仙下界来。
(来源:莱芜日报 原标题:为什么唯有在莱芜,能种出好葱?)
|